给生活创造个节奏

我觉得,要想活得开心一点,要学会给生活创造一个节奏。

一日三餐,朝九晚五,这是大多数人遵循的节奏,但最好是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节奏出来。

有个程序员朋友的节奏,就是每隔段时间就看看离散数学、线性代数、统计学,从“重新发明轮子”的生活中抽身,在思维殿堂里遨游。

有个设计师朋友说,他每半个月就要听一遍古尔德弹的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。

有个采编朋友说,她每年圣诞都会看一遍那部让人心灵暖洋洋的电影《真爱至上》。

我对自己说,你要每周都空出半个小时,捣鼓那些人人都趋之若鹜的、有趣的东西,发现它们的规律,玩转它。

夹娃娃曾几何时也成为the part of我的节奏。每周都去高德汇饶有兴致地夹一夹娃娃。

在大量观察+前人经验的基础上,在第四次终于掌握了高德汇娃娃机的要领秘籍,夹到了7只。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,战绩最好的两次都分别有十几只,还顺便送几个给可爱的小孩子,也帮别人家的小孩夹夹娃娃。命中率比较渣,一般保持在3、4个币1个。

full-img

很快房间半张床都放满了娃娃,实在放不下更多了,后来我把娃娃们都分别放进三个大号旅行箱里,准备找个时间快递给福利院的小孩子们。

娃娃机原理

Class One:娃娃的秘密

  • 不同娃娃着力点不同,抓娃娃最重要的是找的那个着力点。(大量实践经验证明,抓对娃娃的着力点等于成功了80%)

Class Two:出老千的抓娃娃机

  • 抓娃娃机里面有个小盒子可以随意调教强抓力、弱抓力、受控基数等参数,各种规律、混沌都是可以人为控制。(抓娃娃的本质就是熟悉娃娃机们的脾气,抛弃坑人的机器,找到少坑、不坑的机器)

Class Three:抓钩的规律

  • 正常情况下,抓钩不会抓住不放,一般下去后会抓紧,起来就会放开;有良心的抓钩抓到顶了再放,没良心的抓钩一点力都没有,软绵绵根本抓不起来。
  • 在抓娃娃过程中,抓钩是可以通过转动游戏杆旋转摆动抓钩的。通过控制抓钩的方向和摆动角度,将极大提高你抓住着力点并甩动娃娃靠近洞口的成功率。
  • 有良心的抓钩只要你夹娃娃找对了着力点(抓钩三个脚往下抓住娃娃后,三个脚越合在一起,说明着力点越正确),都能夹到顶并移动一段距离。(曾经有一次我的着力点找得非常好,夹住了1只羊,抓钩到洞口了还一直抓住羊不松开,需要重新投1个币让挂钩松开钩子)

如何玩转?

Rules 1:机必择而抓

  • 大量亲身经验表明,科学城高德汇B幢3楼、4楼的娃娃机相对好抓,命中率高。
  • 若发现娃娃机的挂钩很松、难以通过操控,请放弃。
  • 娃娃堆得层数越高于挡板的娃娃机越有机会,低于挡板的基本上可以无视了。

Rules 2:手稳心不慌

  • 变“抓”为“扒”,将娃娃“扒”出洞口,或让其顺着一个斜坡滚下洞口。
  • 抓钩有机械受限区域,下爪后抓钩够不着。请不要尝试抓盲区的娃娃。
  • 靠近挡板的娃娃是我们重点突击对象,这一圈范围的娃娃“姿势”好的话成功率高。
  • 若靠近挡板没有明显好抓的情况下,可以将娃娃通过多次“勾引”(即准确抓到着力点),把远离挡板的娃娃经过几次抓放,逐渐移到挡板边上“滚”、“翻”、“弹”、“转”出洞口。
  • 不要选择紧紧挤在一起或障碍物太多的娃娃。
  • 被推到的平躺着的娃娃容易夹。
  • 头重脚轻还180°倒立的娃娃成功率很低,请放弃。

Rules 3:仅次于选择娃娃机,就是选择娃娃

  • 大头型娃娃(比如大头熊、路飞)的重心在头部。如果夹子比较大,你可以直接夹娃娃头。如果夹子比娃娃头还小,要朝目标物的脖子附近下手,想办法把夹子卡进脖子和身体中间位置,这是最容易夹起来的地方。
  • 手长脚长型布偶、人形布偶(比如眯眯兔),最合适的是夹身体、脖子或腋下的地方,如果娃娃靠近出口,也可以夹布偶靠近出口的点。
  • 二头身型布偶(比如叮当、贱兔),最合适的是找娃娃的重心,推倒娃娃再开始往重心进攻。
  • 软性布偶(趴趴狗、沙包娃娃)因为不像填充玩偶一样结实饱满,所以夹上来很快就会掉下去,所以可以使用拖曳的攻略方式,另外就是可以找布偶身上有硬配件的地方,例如狗狗脖子上有项圈的这种,下勾因为布偶身体软,所以这些硬的配件容易成为抓力的地方。
  • 标准动物型玩偶(狮子、狗、猫、仿生型态绒毛玩具),最合适的是夹身体或玩偶突出的地方,例如大象玩偶的象鼻子下面,猴子弯区的尾巴等。
  • 圆形玩偶、不规则形布偶(鲸鱼、球类玩偶),没找到规律。

注:本教程只适用于科学城高德汇的娃娃机,亲身经历所写。其他地方的娃娃机因可能涉及到产商不同、参数设置不同,导致本教程一些方法不适用。

参考文章:

1.东方社区——虎子教你抓娃娃

2.人人网——电动城抓娃娃机如何抓到

3.知乎——如何玩转抓娃娃机?

full-img

尾声

好吧,老实说,娃娃机只是个幌子,尾声才是本体。

一日三餐,朝九晚五,这是大多数人被动遵循的日常节奏。老板还会给你创造一个节奏,譬如,“逢周末必加班的节奏”。我只是希望你在这种情形之下,能给自己创造一个节奏出来。

我那个每半个月就要听一遍古尔德弹的《哥德堡变奏曲》的朋友,那张CD是他当初花75块钱买来的,陪了他从高中到大学毕业,将来还会一直陪伴下去。他说,假如有哪个月没有听,就如同没有洗澡一样,灵魂沾满了污垢,非得听一下,给灵魂洗个痛快澡,才可以继续清清爽爽地过日子。

还有那个每年圣诞都会看一遍那部让人心灵暖洋洋的电影《真爱至上》的朋友,她这个习惯已经持续了五年。她说,平常日子倒是不想,奇怪的是,每次到了寒冷又热闹的圣诞节,就很想拿出来重温,而且必须一个人欣赏,可以自在地微笑流泪。看过之后,心情不管如何黯淡,都会像刚擦过的玻璃窗一样透进光亮。

至于我,这一生都紧紧围绕着“Through the veil to see the true features(揭开面纱,目睹真容)”在走,每周都会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,发现并理解它们的规律。我想说:“这是我想要的生活。”虽然,其他那部分生活,并不像这部分引人入胜,好在有它,就好像辛苦跋涉中的驿站,给了我一个栖息与喘息的机会。

行文至此,得出结论:想要从机械的生活中脱逃,就去寻找心灵的驿站。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吧,不管它是一首曲子、一部电影,还是做个书呆子,这个成本何其低廉。面对它们,的确很难说出:“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。”有了这么一点恋恋之情,也就足够了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