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陆续有人问我怎么选专业、选学校,这个问题也曾困扰过我,不过现在我已经有答案了,借此机会跟大家分享。仅供参考,各位看官们记得阅完即焚。

求职的竞争力:能力+证明

就业也好,事业发展也好,竞争力一般体现在三个方面:

  • 能力
  • 资源
  • 经验

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,资源和经验尚不在考核范畴内,故能力是最重要的。

full-img

但能力就像硬币的两面,光有潜在的能力和已经具有的实际能力,却没法证明自己的能力,这样的人也很难找到好工作。所以能力和能力的证明缺一不可。

那是不是学校就不重要了呢?答案是否定的。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能力证明方式。

不同专业的能力证明方式

专业有两种类型:

  • 自证型专业。
  • 他证明专业。

所谓自证型专业,就是自己能够证明自己,对文凭和考试的依赖性比较小。比如设计、编程、翻译、编辑。

所谓他证型专业。就是自己难以证明自己的能力,对文凭和考试的依赖性比较大。比如医学、建筑、金融、会计。

full-img

现在的大学生很少有人具有真才实学。所以企业只能从潜力的角度去挑人,名校的学生就会占优势。一个普通大学生,如果要战胜名牌大学的学生脱颖而出,就得拿出足够的证明,证明自己的潜力更大,怎么拿出证明呢?

如果你想报读的是自证型专业,那么,证明自己的方法就很简单,拿数据(项目、专业比赛)说话,水平高低一目了然。这比任何名牌大学的文凭都管用。

如果你想报读的是他证型专业,就很难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能力或者潜力。比如,你想当建筑师、想当医生、想当金融家,一个普通大学的学生怎么证明自己的潜力比名牌大学的学生更大呢?这些专业,可能文凭的重要性更大一些。

结论

所以,如果你选择的专业很难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能力或者潜力,那么,可能考重点大学就是一个比较实际的选择。

如果你选择的专业对于名校文凭的依赖性并不是很大,比较容易找到比文凭更重要的证据证明自己,那么,你的选择就可以比较自由一些了。

画外音

只要是选择,就一定会有“好”和“不好”,世上从无完美选择。无论是选择什么样的学校和专业,在做决定前,都有以下原则可以遵循:

  1. 尽可能获得足够信息。信息越多,决策风险越低。既可以主动收集线上信息,也可以多做面对面沟通。有时候非正式沟通,更易获得有小细节。
  2. 明确自己的长远目标。以目标为导向,倒推实现路径,选择最match实现路径的决定。
  3. 了解决策成本,预估决策收益。评估自己是否可以承担成本,多大可能获得收益。
  4. 评估选择后的发展空间。使前路更广阔的选择,一般来说优于减少未来可能性的选择。
  5. 记住一点,求职路上,不要幻想温情。无论是哪个选择,其结果成否都要靠你的实力说话。与感情无关。

另外,胡适在台大法学院的演讲:《大学的生活——学生选择科系的标准》,今天仍然适用,建议看下。